外资投行,券商,银行、公募,私募,评级机构,融资租赁....金融行业发展至今衍生出了众多的细分领域。
每年毕业季商科毕业生的选择看似很多,但细分到公司和行业之后,学生的选择又非常有限,大学教材以行业研究为主,对于实际的工作中的应用和不同领域的职业发展提及甚少。所以大部分的应届生会选择比较熟悉的领域进行投递,例如:投行、券商、银行等等,但有限的头部公司并不能消化大量的求职需求。


同样,扎堆的投递更加剧了竞争难度,坊间更有清北之下无金融的说法,其实除此之外你面试的时候还可能遇到QS排名极高的海归等众多学生。
那么如何在激烈的金融行业当中,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起点,有没有什么曲线救国的办法?
今天PreTalent要告诉大家的并非哪个行业一定多金,哪个行业一定可以进,而是告诉大家在辛苦求职的过程当中,你可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别人多了解一家公司,一个行业你求职成功的概率就会更大。而今天的主角,属于一个为大家所知但不太关注的行业——信用评级。
什么是信用评级?
理解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又称为资信评级、资信评估、信用评估)就是由独立中立的专业评级机构,信用等级代表的是一家公司的违约风险。
以债券市场为例,所谓的信用评级就是以简单、直观的符号(如:AAA、AA、AA-等)对证券发行人和证券信用进行等级评定,来评估公司究竟能否按期还本付息,评级的对象主要为各类公司债券和地方债券,有时候也包括国际债券和优先股票,普通股票一般不予评级。
了解评级机构的业务
评级机构涵盖的业务众多,作用大致分两类:
一类是评级项目,包括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另一类是研究工作,包括行业研究和一些政策事项点评等。评级项目需要进场调研,和企业产供销财务各个部门进行访谈,获得一大堆资料,然后撰写评级报告,经过评审委员会审核后,给出最终级别,后续再定期和不定期对企业和债项进行跟踪。研究工作包括对所覆盖行业的研究和一些重大政策的解读,这类工作强度一般。
以债券市场为例——
债市的业务逻辑
作为债券市场的组成部分,评级机构的业务流程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来说,整个债市的运作流程是:发债方出承销费,请证券公司(或银行等)发行债券,给机构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监管的要求,要求有评级公司、律所、审计分别出具的三份报告(名义上是针对债券的发行价进行评估,但目前来看满足上层监管的意义更多一些)。
评级公司的工作日常
当评级公司分布在各地的市场人员获取项目后,各家评级机构的分析师就作为后台支持前往项目企业出差(这一点和投行、会计事务所的工作模式一样),一般是一周的时间,这一周的时间工作强度比较大,主要是对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高管、财务人员等进行现场访谈,实地参观现场。
和投行券商不一样的是,债券评级一单项目的费用区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当然部分资产证券化产品价格可以商谈。所以评级机构的分析师不可能像投行人员一样长时间的深入了解企业,只能是个浓缩版的调研,至于调研的效果取决于分析师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的配合程度。调研完后根据资料清单让企业提供评级所需资料(每家机构都会有自己的模板),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主要集中在经营部分和财务部分数据)撰写评级报告,然后上交评审会,每家评级公司都会有自己的评审会,至于评出来的是AA还是AAA是评审会集体投票制。剩下的就是走流程出报告。
有哪些评级公司?
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的评级业务,基本上被标准普尔(S&P)、穆迪(Moody’s)和惠誉(Fitch)三大公司所把持,三家的业务区别分别如下:

国内市场
在国内市场的信用评级业务国内评级市场目前处于特许经营牌照制。目前主要有中诚信国际、上海新世纪、联合资信、大公资信、东方金城、中证鹏元、联合评级、远东资信、中诚信证评这9家公司。除此之外,还有一家中债资信,由于其是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旗下主动评级机构由投资者付费,具有其特殊性质。

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本土的评级机构和国际评级机构的合作也越来越多——
穆迪公司持有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33%的股权;
2008年标普曾经和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惠誉评级于2007年收购了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49%的股权,入局中国本土评级市场。2018年1月惠誉评级宣布已向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以非公开价格出售联合资信49%的股权。
在2010年以后,因银行间市场的大幅增长,各家的评级业务也爆发式增长。其工作性质与投行及咨询比较相似,且与各大投行间合作接触很多,需要去评级对象企业现场做实地考察,并撰写行业和金融产品信用评级报告。相比投行的工作来讲,工作更轻松一些,同时收入比较稳定。
从未来发展上来说,目前银行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内评人员,各大评级机构也是他们挖人的对象。
评级人员跳槽方向:基金、资管、银行、信托、也有和企业做项目最后去企业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