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环境下,毕业生比之前更关注自己的就业趋势。
目前,中国薪酬指数研究机构已正式公布《2020届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Top100》的排名榜单,
位列前十名的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其中共有5所985院校,9所211院校)。
该榜单指数来源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入职一年后的薪资数据,收集了各个细分领域企业中200万条毕业生数据,基于工资水平、就业率、人才成长率、薪酬增长率四个要素,反映了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收入变化。
一起来看一下你的母校是否榜上有名吧!



高校圈层被“搅局”,985还值钱吗?
今年排名一出,大家纷纷表示这是985/211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多数综合实力不俗的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都没能在榜单拥有姓名。而被捧上神坛、一度称作国内常春藤的C9联盟更是落下了心理阴影,复旦跌出前十,位于第十一位;浙江大学位次下滑,跌至第7位;中科大险些守不住前排大门,位列第19名;南京大学、西安交大、哈工大则完全告别前排席位,分别滑落至第27、29、40名。
“北清复交浙科南”的圈层格局,似乎出现了破局的迹象,这批后来居上的“搅局者”里,多数都是之前不怎么吸睛的双非院校。
新入榜的扬州大学是上升幅度最大高校,直接从去年的205名飞跃至今年的98名,在这届双非院校中表现最亮眼;华东政法大学从第29名跃升至22名;北京工商大学也提高了一个档位,从去年的53名攀升至46名;北京服装学院也有小幅上升,从69位上升至62位。
这份榜单发布后,引起很多争议,有人对榜单产生质疑,有人认为数据有可靠性,还有人感慨自己985毕业却不如双非应届生起薪高……
其实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在前20名高校中,占据主导位置的依然是985和211院校,比重比17/20。而真正能打入前线的双非院校,只有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所以名校的光环加持还是客观事实,名校学历依然可以成为毕业生进入各大企业的敲门砖。而今年双非院校之所以可以完成逆袭,主要是因为毕业生实际的薪酬待遇取决于不同行业不同工作职位的平均水平,学校的专业、所处城市、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都是决定性因素。当专业符合国家发展前景/符合企业刚需、就业地处于经济实力强劲的城市时,一纸名校学历也并不是高薪高发展的刚需。
2020年主流行业薪资情况
1、互联网行业
即便是在疫情关口,互联网依旧是”高薪“的象征。大多数大厂岗位的应届薪资都在8K,加上很有分量的年终奖(例如阿里奖金一般为3个月工资),头部互联网大厂年收都基本维持在14-18薪的水准。而算法、研发之类的技术岗位则更受优待,年收入20W算是大厂的基本线,往往这个数字会更高。比如今年OPPO的研发岗,最高甚至给毕业生开出了30万以上的“天价”,而美团的零售管培、产品经理助理等也都享有20万年薪的待遇。
2、金融行业
投券方面,薪资比较看项目、政策等因素,同一家公司不同团队的薪资也可能天差地别。不过由于投券行业的高薪岗位还是不少,所以均薪还是比较平稳,没有过多下滑。在疫情影响下,薪资相对稳定的还是国有银行,基本能拿到十万以上的年薪,再附带一些国行的隐形福利和补贴等。如果是总行管培生之类的核心岗位,薪资还会再上跨一个台阶。
3、地产行业
由于疫情原因,房地产今年明显招聘名额不如往年多。但是在应届生待遇上,依旧是没有缩水的,薪资水平可以说还是比较可观。 碧桂园、金茂、中骏等前线企业给应届生均开出20W年薪,其中碧桂园的“未来领袖计划”甚至可以达到40W年薪的高度。以及中海地产的“海之子”等优质校招项目,给应届生的待遇都很优越,基础薪资外还含各类交通、餐饮、节日、住房补贴等。
4、快消&咨询行业
快消行业历来以高薪、加班少、福利多著称,再加上专业不限,对学校限制较低,是很多应届生的就业目标。快消头部企业的薪资比较透明,宝洁、联合利华、玛氏、百威、蓝月亮等管培生基本月薪都能在一万左右或以上,奖金制度一般都是年底双薪。
咨询公司同样是应届生眼中的绝佳去处,但MBB大中华区每年的招聘人数甚至不足40人。之所以竞争激烈,高薪自然也是原因之一,顶级咨询公司想20万的年薪比较普遍,而国内的本土咨询公司虽然略逊一筹,也基本能维持在9K-1.5W的月薪水平。(国内咨询公司的话,项目也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